近期国内棉花市场交易及新棉收购情况概述
■ 新棉收购情况快报 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统计,截止到11月30日,全国供销社系统累计收购新棉达5022万担,较去年同期增长701万担,涨幅达到16.22%。其中冀、鲁、豫三地供销社系统共收购1475万担,占收购总量的58.74%;江苏收购达到576万担,较去年同期收购增长260万担;新疆收购1983万担,较去年略有所下降。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低等级棉较少,二、三级棉资源较多,纺织企业储存高等级棉的心理趋向开始显现,绝大多数棉花加工企业不再赊销棉花,由于纺织企业资金紧张,市场成交不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度全国棉花播种面积7200万亩,比上年增加1139万亩,增幅18.8%。多数产区棉花长势良好,预计全国棉花产量达1亿担以上。由于今年气候好,棉花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品级结构是近十年来最好的一年。除新疆北疆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今年遭受自然灾害对新棉等级有所影响外,其他棉花主要产区新棉质量普遍好于上年。初步估计,今年内地棉花1、2级比重占30%以上,而去年1、2级棉花很少。尽管新疆北疆遭受灾害,但全疆1、2级比重仍可占70%以上。预计2001年度棉花消费总量维持去年水平9800万担左右。当年供略大于求。但考虑到棉花库存总量仍然偏大和入世后明年棉花准入量因素,供大于求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 问题 进口近700吨棉花,短重竟达22.70吨,价值人民币近25万元。这是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今年在对马里和美国进口的3批棉花检验时发现的情况。 今年1月和10月,苏州某公司分别从马里和美国进口3批棉花,其中马里棉2批,分别为499.45吨和198.7吨。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人员在对该3批进口棉实施检验时发现,虽然棉花品质符合合同要求,马里棉包重与包装袋上标明的包重也基本相符,但在对照码单逐包监磅过程中发现实际包重普遍比码单上的标重少,每包少10多千克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少20多千克。其中马里棉短重率分别为1.9%和4.7%。美国棉短重率为1.3%。目前,该公司已获得人民币21万元的索赔,另有1批棉花索赔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国属传统的纺织品生产大国,对进口棉的需求有增无减。入世后配额外进口棉关税在降低,进口棉的配额数量会逐年增加,直至2005年取消进口比例配额制。进口棉门槛的大大降低,使大量的棉花涌入我国,如何保证进口棉质量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这除了需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不断提高检验检疫队伍自身素质,严格把好检验关外,还要求进口企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不可盲目轻信出口商。为防外商欺诈,企业在签订购棉合同时,应完善产品的品质与重量条款,明确产品的品质与重量以到货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结果为准,索赔有效期以不低于60天为宜。 ■ 今年棉花收购价为何大幅下跌? 今年的棉花收购工作中收购价出人意外的低,一些省的新棉收购价甚至已降至300元/担以下,如此低的价格是否会伤到棉农的种棉积极性,这一问题应引起业内的重视。据分析,今年棉花价格一路下跌且幅度较大的原因有三: 一是棉花市场形势不好。去年的高棉价以及今年棉花的丰收造成产量大幅增加。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尤其是美、日经济下滑,使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受阻,对棉花的需求减少,带来了棉花市场供过于求局面的加剧,其结果是棉花价格下滑。 二是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也对价格造成一定影响。国家最新棉改文件下发之后,收购资金供应紧张,棉麻公司改革力度加大,私商棉贩在看到市场价格波动很大的情况下不再像去年一样抢购棉花,纺织企业也不是盲目地进入市场收棉,潜在的收购主体又必须经过资格认证。据此分析,今年各方面均没有收棉积极性,进而造成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售棉难的现象。 三是国际棉花价格对国内棉价形成了冲击。国内棉价一直高于国际棉价,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这部分棉花也就无法通过出口进入国际市场消化。入世后国内棉花市场放开,允许国际棉花进入国内,入世第一年是74.3万吨的配额,以内的关税率为1%,额外为68.8%,数量逐年递增,额外的进口部分关税则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配额量为89.4万吨,额内关税不变,额外关税下调到40%。这部分棉花进入后的价格又不能人为去控制,市场冲击必然存在。 ■ 政策面动向 据悉,纺织企业长期以来大量拖欠供销合作社棉麻企业棉花销售货款,成为制约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影响供销合作社棉麻企业进一步转变内部经营机制的沉重的经济负担,已引起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国家经贸委正在牵头组织研究供销合作社棉麻企业历史遗留的棉款拖欠情况解决方案。为配合国家经贸委工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出《关于清理核实供销合作社棉麻企业被拖欠棉花销售货款情况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供销合作社棉麻企业清理核实棉款被拖欠情况。 此次清查核实工作主要涉及2001年11月30日棉麻企业账存的1999年8月31日前调销棉花被拖欠的货款,包括省内、省外、棉麻企业之间,特别是纺织企业的拖欠款。 尤其在当前棉纺织业步履艰难、棉麻企业面临改革的大背景下,棉款拖欠问题如何解决,一直是令业者特别关注的焦点。国家会不会出台相应优惠解决措施?今后我们将予以跟踪报道。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