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也棉花忧也棉花-----来自新棉一线的报告
2001年,对于中国的棉花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向市场经济转化具有标志性的一年,也是与国际接轨实质性的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便迎来了新棉上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度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7200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139万亩,增幅18.8%。多数产区棉花长势良好,预计全国棉花产量在1亿担以上,比去年增加1000多万担。据估计2001年度棉花消费总量维持去年9800万担左右的水平,当年供大于求;又考虑到棉花库存量仍然偏大和入世后明年棉花准入量因素,供大于求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 供销社棉花企业遭遇风险 一向在中国棉花收购工作中唱主角的供销社棉花企业今年遇到了新问题、新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9月份,除新疆是由政府规定棉花价格360元/担外,内地新棉收购价格大多在380元~400元/担。10月份以后,内地棉花收购价格持续下跌,11月上旬后降为320元~340元/担。其中,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的少数地区籽棉收购价降到了1.30元/斤,折皮棉已不足300元/担。新棉销价也一路走低,10月底,内地三级棉花报价8000元~8500元/吨,11月上中旬普遍降到8000元/吨以下,个别地方三级棉的报价降到7200元/吨左右。11月下旬以来,受国际市场棉价回升的影响,部分地区棉价开始止跌回升。 据各地供销社新棉一线的走访结果显示,由于今年的棉价偏低,供销社系统收购棉花销售不畅,很多其他企业收购上来的棉花也转手卖给供销社,大多数供销社企业维持在保本经营,甚至有些企业出现了亏损。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副局长、华棉储备中心主任雷香菊指出:“当前,供销社棉花企业无所适从,收购企业按什么价格收购棉花很难把握,收得低了损害农民的利益,收得高了纺织企业不接受。如果不收购,农民棉花卖不出去,农民收入无保障。收上来销售不掉,进一步增加库存压力。供销社处于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的两难境地。”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纺织处处长吴同兴指出:“按300元/担棉花收购价来看,与去年每担差价接近200元,当前棉花价格已基本接近农民种棉的成本价,下跌空间不大,与国际棉价基本接轨。如果棉价继续下跌,造成农民惜售心理,很可能影响农民种棉的积极性。并且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造成纺织企业效益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纺织企业和棉业的发展。” 截至11月10日,全国供销社系统累计收购新棉4078万担,比去年同期多收525万担,增长14.8%。其中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安徽等省棉花收购进度明显快于上年,增幅为40%~100%。由于新疆北疆地区今年7月底、8月初受冷空气影响产量有所下降,新疆(包括兵团)收购新棉累计1896万担,比去年减少220万担,其中兵团减少幅度加大,到11月10日,兵团收购新棉673万担,比去年减少231万担。估计目前全国的棉花收购量已过半。 在今年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倡导“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之后,本应活跃的棉花收购市场并没有想象的繁荣。在新棉收购中,导致其他企业收购棉花不够踊跃的原因,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税率上的不平等。目前我国棉花增值税为13%,对供销社棉花企业虚扣13%,而对纺织企业和其他企业虚扣10%,相差三个百分点,而就是这三个百分点,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税负,影响了纺织企业购棉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经资格认定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全国总计为7372家,其中供销社系统6033家,纺织系统286家,农业系统438家,其他企业615家。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大多数地区今年个体棉贩不如往年活跃,市场秩序总体较好。 今年供销社棉花企业也遇到了贷款的压力,有些企业由于评定资质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拿到农发行贷款困难,采取了职工集资收棉的办法,甚至个别企业出现了“预收棉花”的做法(棉花企业拿到贷款再给棉农兑现)。 供销社棉花企业为了积极适应市场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制,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抑或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集团,比如新疆的阿克苏集团,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因风险过大而宣告破产。总的来说,针对供销社企业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太大的进展,但总算有了开始和动作,有了风险,有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这无疑应该是个好的开端。 ● 农发行贷款难度加大 据来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消息,截至11月20日,农发行共发放棉花收购贷款152.6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3705万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收购均价366元/担,同比每担下降131元,每担平均收购价格降幅26.36%;支持企业收购棉籽3375万担,收购均价35.9元/担。其中新疆发放棉花收购贷款76.9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1829万担。9月份开秤以来,初期收购进度慢于去年,但近期明显加快,10月份累计收购皮棉1957万担,比9月份多收1089万担。各地普遍反映新棉品质较高,质量好于往年。新疆等10个主产省(区)收购的一级、二级、三级皮棉分别占31.4%、38.8%和26.3%。 在今年的新棉收购中,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反映,收购资金仍偏紧,个别地区有给棉农“打白条”现象;新棉销售进度缓慢,棉花企业面临收购后“卖棉难”的压力;进口压力较大。目前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但考虑到进口棉花质量上的优势,明年80多万吨的棉花进口配额仍将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压力,会加剧棉花企业销售难和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这也给农发行资金发放带来压力,给资金回收增加难度。 农发行当前感到困难的问题是:目前2000年度棉花还有1697万担,因成本高而无法顺价销售;2001年度的新棉,尽管收购价格比去年低,但销售不理想。据农发行10月份统计,10个主产省区新收棉花的购销比只有6.7%,同比下降了11.4个百分点,贷款占压增加,信贷风险加大。 农发行针对今年新棉收购资金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棉花信贷政策上做了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在:在确保国家储备棉资金供应的同时,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积极支持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收购商品棉,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根据企业的资质条件、经营情况和信用等级,对企业贷款资格进行了重新认定,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优先给予支持;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停止发放新的收购贷款。严格控制调销贷款,对棉花主产区原则上不发放调销贷款;对棉花主销区,严格控制调销贷款,防止企业在流通环节倒买倒卖棉花,人为抬高棉花价格,扰乱棉花市场。为避免出现收购资金供应的“真空”,对辖区棉花企业均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个别县(市),适当降低贷款条件,保留了必要的收购网点,或由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委托收购,以利棉农售棉。 农发行为使今年收购棉花更加贴近市场,在改进贷款方式、加强风险防范上做了新的尝试,首先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不影响棉农售棉的前提下,积极推行担保贷款方式,其次全面落实“仓单管理”,推行仓单抵押贷款方式。 总的说来,2001棉花年度,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适应棉花购销和价格的放开,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政策性贷款要逐步推出商品棉经营活动”的精神,农发行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棉花企业收购农民的棉花,没有因国家棉花购销政策的调整而留下收购资金供应“盲点”。 ● 新棉质量检查紧锣密鼓 中国纤维检验局于今年10月30日至11月8日组成四个检查组,分别对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8个棉花主产省的新棉收购、加工质量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 检查结果表明,目前新棉收购、加工已进入旺季,从总的情况来看,棉花质量同上一年度相比已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棉花回潮率得到有效控制,“超水棉”基本杜绝;棉花加工质量有较大提高,包装及标识有较大改进;掺杂使假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此次检查,共抽查了8个棉花主产省24个地(市)、37个县(区)、64个棉花收购和加工企业,计2.09万吨棉花;加工成包皮棉70批,计2800吨。同时检查了1个废棉加工市场,2个非法收购、加工棉花集散地。 ● 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情况: 不认真执行棉花国家标准和检验规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次抽查的64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中,60%的企业没有认真执行棉花标准和检验规定。收购中普遍未实行明码标价、挂牌收购,不按规定确定收购棉花的品级、长度、回潮率、含杂率、衣分,不按公定重量计价,而是按籽棉价格直接结算,搞“口清”收购。由于收购中普遍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棉农“四分”(分摘、分采、分散、分等级交售)积极性,因此造成收购籽棉混等混级问题相应突出,浪费了优质棉花资源、降低了棉花质量。 压级压重收购问题比较严重。检查发现,收购中压长度问题突出,回潮率、含杂率普遍不扣不补或多扣,有的压低衣分收购等。检查组在湖北抽查籽棉1837.5吨,发现其中用长度收购的占55.5%。 部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达不到规定要求。各地检查结果表明,棉花加工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明显好于棉花收购企业,纺织企业的棉花收购、加工质量保证能力亟须提高,基层棉花收购站、点的质量保证能力较差。 个别地方棉花市场管理不力。检查发现,河南周口市四通镇和开封市杞县宗店乡非法棉花收购、加工市场仍未予以取缔。 棉纺企业采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加工设备(“二小一土”)加工棉花现象屡见不鲜。 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10月14日发生的江苏响水县玉龙纺织有限公司暴力抗法案,国家质检总局领导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但据盐城市质量监督部门反映,目前对该案的查处不力。 在这次检查中发现,棉花专项打假效果明显。检查组对去年棉花打假中问题较多的地区进行了重点检查,包括江西九江马回岭镇,湖南津市市保河堤,河南尉氏大桥乡、虞城站集乡,山东夏津、武成杨庄乡,安徽宿州八里张村等。整治以后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取缔坚决,没有反弹;当地政府加大管理力度,通过资格认定等方式规范市场;市场秩序虽有改观,质量违法仍然存在;所有的非法加工设备已被取缔,但私商棉贩贩运籽棉的现象比较突出。 在这次检查中还发现,今年棉花收成较好,质量比去年有明显提高。已开秤的地区,整体收购情况良好,基本上能执行国家标准,采取“一试五定”方式进行收购。 来自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消息称:今年新棉质量明显好于去年,含水率低,棉花质量能够按市场要求走,“三丝”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等级相符率明显提高,价格能够随行就市,棉花供应充足,收购秩序也有所好转。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新棉收购中,企业的品牌意识明显加强,不少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品牌,还有的企业自动组成“拣三丝”流水线,力争把“三丝”问题解决于源头。 今年的新棉收购有了市场化的意识和动作,虽然有的还是萌芽状态,有的才刚刚开始,但毕竟是个好的开端,新棉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开始。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