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专稿)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最新政策实现五大突破
与1998年下发的国务院42号文件相比,今年下发的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最新政策(即国务院27号文件)实现了五大突破。 1998年的42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市场化概念”,即提出建立以市场为 基础配置棉花资源的机制,要放开经营、放开价格,50多家农业部门企业和纺 织企业新获得棉花购销资格,国家不再指令性地规定收购价格,而只发布指导 价,由市场自行调节价格。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入世后棉花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今年的27号文件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化力度,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全面放开购销领域,形成有序的市场准入机制。1998年全国批准了 50多家供销社系统外的企业收购加工资格,今年则是允许任何社会经济主体参 与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但这种放开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放开,国家下发的 《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就是购销资格认证的标准,任何社会经济 主体只要按规定通过了资格认证,即可直接从事棉花的收购加工经营。 二是社企分开。这一政策是为了促进棉麻公司加快改革步伐,尽快适应市 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具体内容 是,供销社系统内的棉麻公司要从各级供销社分离出来,按照《公司法》依法进 行改制,各级联社理事会继续行使出资人的职能。这部分工作是由国家经贸委牵 头来具体指导的,专门成立了一个社企分开的工作小组。据了解,各地供销社的 这一工作比较复杂,有点乱,有关部门最近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今年先将社企分 开的工作暂时缓一缓,今年年底前集中力量把棉花收购工作做好。大约在明年初 开始到上半年,国家经贸委将拿出一个具体方案并组织进行。 三是储备与经营分开。原来是国家委托供销社收储国库棉,供销社同时又经 营棉花,两种职能由一家来做,不分开,导致“串库”现象较为严重。考虑到收 储国库棉是政府职能,从事棉花经营则是企业职能,两者应明确分开。据悉,目 前国库棉的清理工作在进行,估计约有4000多万担;国家储备棉管理公司的 筹备工作正在进行,国家计委最近已拿出了一个报批的方案,具体办法是国家投 资7.5亿元建立库容为1500万担的新储备库,实行“专库、专人、专账” 管理,虽然运营成本较高,但应该有利于国储棉的运转。 四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棉花市场管理和棉花质量监督。这一政策主要是为 了解决棉花购销的市场秩序问题,及棉花掺杂使假的质量问题。从今年的情况来 看,由于今年棉花比较多,价格比较低,私商棉贩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较少,各 地的工商管理及质检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同时国家下发了《棉花质量监督管理 条例》,今年的棉花收购市场管理及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情况较好。 五是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市场化的改革,促进棉麻公司进行改革,以 后它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产供销一体化,鼓励其走产业化的路子,改变 过去农民种,供销社收购、加工,然后再卖给纺织企业这种产业链条割裂的情况 。而按照这一政策则应通过市场行为的调节,大力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鼓励在 广大棉区建立以纺织企业或棉麻公司或流通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棉花生产基地, 通过多种形式与棉农建立利益共同体。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