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国内棉花贸易开放的未来影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01-12-14  

棉花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全国24个省种植,直接或间接涉及棉农3亿人,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原料,而纺织业是我国极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入世贸组织会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及环境影响。如何保证稳定的棉花资源,保证农民的收入不受损害?我国政策决策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以趋利避害,争取在2-3年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品质 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农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投入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大规模暴发的病虫害)的能力较弱。例如中国的棉花产区绝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是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必须要运用“绿箱政策”以及低于“微量允许标准”的支持来支持农业,如兴修水利灌溉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兴建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加强农业的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等。 长期以来我国棉花育种的主攻目标是提高单产,而对改善产品品质重视不够,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山东的鲁棉1号由于单产较高曾被大力推广,但后来纺织企业发现该品种纤维长度太短,无法满足纺织业生产高品质棉纱的要求。 外国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不仅是价格的竞争,还有品种品质的竞争。如果品种品质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价格再低也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品种更新与技术更新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 目前中国主要棉花品种的平均纤维长度在29-31毫米,平均细度在5500- 6500米/克,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棉花的比强度不够。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培育彩色棉品种、长绒棉品种、中长绒棉品种、高比强度品种以及抗旱抗涝及抗虫品种。 由于纺织企业需要生产优质特色产品,它们对一些特殊棉花品种品质提出了要求,如长绒棉、中长绒棉、彩色棉和有机棉。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新疆具有生产长绒棉、有机棉的独特优势,而黄淮海棉区和长江中下游棉区可以逐步发展中长绒棉、彩色棉。 中国大陆有31个省,其中24个省生产棉花,其中一些省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另一些省份并不具备。因此必须要在定量分析各地棉花生产能力和需求量的基础上,调整棉花生产布局,使棉花生产向具备相对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要重点建设十大产棉省,252个优质棉花基地县,当地政府应加强在基础设施、品种、技术更新方面的投入以促进棉花基地的稳定发展。 根据我们的分析,当面临值优价廉的进口棉花的竞争时,我国棉花价格将会下降。因此除了在高等级棉花(如长绒棉,1级棉)发生短缺时需要进口外,2级以下的棉花应立足于国内生产自给,不应把我国的部分棉花市场拱手让给外国棉花经销商,对广大农民来说,棉花仍然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 在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农产品进口的巨大冲击下,不能被动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生产,因为市场调节是滞后的,必然要以市场供求不平衡所带来的损失作代价;而应在对我国未来的棉花需求形势和棉花生产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我国棉花生产的规模与布局。 完善棉花交易市场 建立多渠道经营体制 当棉花垄断经营体制被打破后,棉花市场出现一定的混乱局面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为各棉花经营实体重新瓜分棉花市场份额。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棉花流通体制,并需要理顺各棉花经营实体的关系以避免恶性竞争。目前各棉花经营部门既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劣势,所以应鼓励各棉花经营实体之间的双边合作,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双方受益。 要追求分品种等级的棉花供需平衡,一条可行的道路是推动定单棉花生产。在定单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价格上存在纠纷,棉花大丰收时纺织企业不愿买;棉花歉收,棉价大涨时棉农不愿卖。二是当供求的任何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又无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应。为避免上述问题,购销定单应确定定购棉花的品种、等级及数量,而棉花价格则可根据棉花收获季节的棉花大型交易市场的价格确定相对价格水平(如在棉花收获季节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平均价格上加价5%)。纺织企业根据定单收购量向棉花行业协会发放预购定金。棉花购销定单需经公证,购销双方应具备法人资格,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这样定单棉花生产既可以满足纺织企业对棉花品种品质的要求,从而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同时也稳定了棉花生产,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已于2000年4月起在北京开始运作,目前拥有122个交易市场会员,其中77家棉花经营企业,35家供纺织用棉企业,1家棉花进出口企业。尽管全国棉花市场已在其他省份建立了20个工作站,但只允许在北京的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在其他工作站只能查看交易信息。 目前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仍有需要完善之处,如该棉花交易市场只销售陈棉(储备棉和库存棉)及新疆棉。而大量新棉却被排除在交易市场之外,因而不能为新棉提供价格信号。此外122个交易席位相对于全国众多的棉花经营单位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将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任何具备合法资格的棉花经营实体都可以申请席位在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在任何一个工作站都可以买卖各种等级的棉花。除了采用拍卖制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外,还有必要在棉花集中产区兴建棉花现货交易市场,同时建立农业咨询系统。现在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市场信息中心,建成了一大批提供市场信息的网站,然而众多的市场信息只有经过分析和预测后才能用于指导生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农业咨询系统,将指导农业生产的经济职能从政府中分离出来。这一咨询系统可跟踪研究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变化与市场行情,为农民进行生产决策咨询。同样中央和地方政府制订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也可以通过这一咨询系统影响到农民。如农业咨询系统与农业生产行业协会相配合,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我国在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调整,避免出现农业生产大起大伏的混乱局面。 实行行业自律 建立棉花生产纺织品出口企业协会 中国是耕地资源缺乏的国家,1999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1公顷,江苏更低,约0.07公顷/人,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185公顷,而且农民所拥有的较少的耕地还分散在不同的地块,作物品种混杂不利于实行优质优价。这一局面决定了农业较低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规模偏小与大市场不相适应,分散狭小的农业经营方式与提高经营效率产生矛盾,它影响了对农业投入(物质、资金)的需求,制约了新品种和科技新成果的推广,不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建立棉花生产行业协会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行业协会应在农民自愿加入的原则上组织形成,行业协会的领导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府可以在推动行业协会的建立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绿箱政策支持,银行可给予行业协会优先发放农业贷款,以此调动农民加入行业协会的积极性。 行业协会的优势是:它可以将分散的耕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生产,从而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可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它有助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行品种、技术更新,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后可有组织地打入市场,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根据世贸组织的协议,在必要时可由行业协会对外国农产品的倾销进行投诉。 棉花生产行业协会是一个经济组织,应具有法人资格,能够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从而为发展定单农业打下基础。行业协会可以向良种推广部门统一购买良种,形成一地一品,保证产品的质量,实行优质优价;它可以与用棉单位签订购销合伺,产销见面,既可以保证用棉单位对品种品质的要求,又可以稳定棉花生产,增强农民收入。 行业协会应自下而上形成一个体系,而不能仅局限于基层的零散的组织,只有形成体系才能逐步将组织生产的职能从政府中转移出来,并增强合作组织间的协调作用。行业协会应分三个层次,最基层的行业协会(乡村级)负责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中层的行业协会(市县级)负责与科研部门、技术推广部门联系产品与技术更新事项,与棉花需求部门签订购销合同等;高层的行业协会(全国性、省级)负责棉花生产的战略决策,如与政府政策研究部门联合制定生产结构调整计划,确定棉花的生产布局调整方案,与科研部门合作跟踪研究国际棉花供求形势与价格走势,研究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形势与价格走势,从而为下一年度的棉花生产结构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中国加入WTO必将促进纺织品出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纺织品经销商将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另一方面,反倾销和技术性壁垒将会成为纺织品出口的潜在障碍,也就是说即使中国加入了WTO后,有些国家还是可以用反倾销来阻碍中国纺织品的进口,如此招不灵还可以用技术性壁垒TBT来限制中国纺织品。因此建立纺织品出口企业协会,以防止我国众多纺织品进出口经销商之间的恶性竞价,改价格竞争为质量竞争,维护我国纺织品声誉。协会还可以跟踪研究进口国的质量等标准,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 提倡绿色生产 促进棉花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因而在棉花生产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一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所以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战略选择。 当国家试图通过实现贸易自由化来加速经济增长的时候,应该考虑它的副作用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有必要运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荐的方法,加强对环境的综合评价,增强政府和公众对环境的意识,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化肥的利用效率很低,只有35%左右,大部分使用的化肥都浪费了,并污染了环境,我国应大力资助有关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研究与技术推广。而农药的利用效率仅为30%,原因一是农民不能把握住用药的时机在病虫害发作的初期将其控制住,等到病虫害大流行时则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二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农民不大愿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高价格农药,什么农药成本低,毒性大见效快,农民就使用什么农药;三是在喷农药时,农民会故意加大剂量以确保用药立竿见影,从而加大了污染。四是由于农民田块零星分散,农民施用农药时间不统一,害虫会迁移到相邻田块躲避农药,使治虫的难度加大。 为提高使用农药的利用效率,防止滥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有必要在现有植保站的基础上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由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中心与农民和农业生产行业协会签订合同提供有偿服务,统一测报统一用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既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又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地方政府可为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中心的建立提供启动资金,银行可为其提供低息贷款,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中心可以批发价从农药厂购得农药从而降低成本:所以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中心应将向农民的收费标准确定在目前农民实际支付的农药费用水平上。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