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棉花市场交易及新棉收购情况綜述(截止12月1日)
■ 国内棉花交易情况 本周内地主产区销售价格总体继续保持稳定。局部地区价格小幅调整。 两湖地区及江苏、江西等部分产棉区229级棉销售价格小幅下挫,为8200-8600元/吨,平均降低200-300元/吨;标准级棉价格多为8100-8400元/吨,与上周持平。 黄淮地区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四省本周价格与上周持平,二级棉保持在8000元/吨左右;三级棉在7500元/吨上下。陕西、甘肃、四川等非主产省新棉价格相对较高。上周报价偏低的山西省本周价格有所回升,与黄河流域棉区价格大体相当。 销售形势依然不畅,各地销售进度存在明显差别。据不完全统计,除河北省供销社系统新棉销售占收购量近50%;山东省销售占收购量四成左右外,其他地区销售进度普遍只有二三成左右;华中地区、新疆以及非主产区等部分地区销售不足收购量的10%。由于11月份以来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并突破一些企业收购成本,以及个别企业忙于清欠、改制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销售停滞,有的则处于有价无市状态。 受销售市场价格止跌回稳的影响,11月下旬内地多数地区新棉收购价格与中旬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局部地区略有上扬。由于价格总体水平低于农民的期望值,自上周以来收购进度有所减缓。一些企业反映,由于前期打“白条”数额巨大,近期重点组织资金兑现,因此收购相应停滞。本周江苏、河北等前期收购量较大的主产省目前已接近尾声,因此,估计12月份以后收购量将呈明显降低趋势。 纺织企业产成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加大。据安徽省的不完全统计,纺织企业产成品库存达一个半月,约占压资金9亿多元。 11月下旬,国内棉纱市场价格继续走低,且跌幅较前期加大。主要市场21支普梳筒纱报价14500-15000元/吨左右,实际成交价仅14000元/吨左右,较11月上旬下跌逾1000元;32支精梳纱20500-22000元/吨左右,较上旬下跌1500元/吨;棉布价格也下跌0.06-0.18元/米。报价一向较高的沿海地区几家大型纺织市场本周报价也创历史低点,宁波棉纱市场精梳纱报价较上月底总体下跌超过3000元/吨。据了解,由于出口订单少,目前精梳高支纱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实际成交量很小。 由于临近年底,不少棉花经营企业面临还贷、返还集资款以及向农民兑现等问题,因此我们估计,如果12月份纺织市场形势仍然没有转机,棉花销售压力将加大,有可能出现价格的再度下滑。 ■ 新棉收购进度一览 据棉麻局生产收购处统计,截止11月20日,全国供销社系统累计收购新棉4681万担(2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774万担,增幅19.81%。 新疆全区收购进度加快,累计收购1927万担,比去年同期减少收购76万担,减幅由上期的11.6%缩减到3.79%;其中,兵团收购630万担,同比减少116万担,减幅由上期统计的34%缩减到15.55%。 内地主产区中,山东收购量仍然稳居首位,达640万担,比去年增加176万担,增幅37.93%;江苏551万担,同比增加263万担,增幅91.32%。河北收购354万担,同比增加140万担,增幅65.11%;河南374万担,增加166万担,增幅79.81%。 除新疆外,江西、四川、湖南和山西同比均有小幅减少。 11月中旬,全国主产棉区收购量较上旬明显增加,为602万担,较上旬收购增加8.02万担;较去年同期增加188万担。本旬安徽以及四川、江西、陕西等非主产区没有收购统计。 安徽:截至11月15日,安徽省供销社系统累计收购皮棉252万担。近期棉花收购价格较11月上旬小有反弹,标准级籽棉收购价平均在1.3元/斤左右,沿江地区籽棉收购价略高于淮北地区0.05-0.1元/斤。棉农交售略有增加,但棉花企业受收购资金不足的制约,进展依然缓慢。 据了解,目前供销社系统皮棉加工量占收购量的1/3左右,销售皮棉占已加工皮棉的1/2左右,标准级地产新棉报价在7300-7500元/吨,2级花7800-8300元/吨。棉花企业反映销售不畅。 ■ 问题 今年新棉上市以来,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下跌。目前,部分省市棉花销售价格为328标准级皮棉每吨7000元左右,收购价格为每公斤籽棉2元,均跌至1994年以来的最低点。棉价过低影响了了农民的种棉积极性,过低的价格,使明年的棉花生产种植留下阴影。此外,过低的棉价也给棉花收购企业带来沉重压力。一些地区出现了卖棉难和“打白条”现象,挫伤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势必会导致棉花生产的不稳定,影响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形成新的恶性循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确保明年棉花生产的稳定,国家有关部门最近下发了明传电报,要求农发行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同时要从大局出发保证新棉收购。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棉花市场尚无利好消息,棉花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将持续下去,如国家不采取措施,棉花价格有可能继续下跌,而之后棉花生产的滑坡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棉价暴涨,这将给棉花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河北省棉麻总公司杨经理认为,我国在世界棉花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价格过低会拉动国际棉价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不利。棉农利益受损,不仅会导致棉花生产滑坡,也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如国家适时收购一些国储棉,会阻止棉花价格下滑的趋势,既维护了棉农利益,也将对棉花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棉价持续下跌将给棉花产业发展造成损害,国家应及时收储国储棉,加强信息引导,加快建立期货市场,对棉农实施保护,抑制棉价暴跌。 ■ 政策面动向 针对今年各地新棉收购中反映较多的资金缺口问题,日前国家五部委已联合发文,要求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了解到,截至11月20日,农发行今年共发放棉花收购贷款152.6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3705万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农发行行长何林祥说,当前正是新棉收购的高峰期,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依据供销社对本年度收购量的预测,目前收购的棉花数量刚过全年度收购量的半数,任务仍很艰巨,因此要准确把握政策,继续做好新棉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帮助企业加快棉花销售。 本周另一个焦点是有关农发行政策性资金明年是否退出的讨论。 今年召开的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明确:为深化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经营,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农发行资金从明年退出棉花经营领域,企业经营资金需通过商业贷款或自行筹资等方式解决。但一些权威人士认为,政策性资金退出棉花经营是大的趋势,但当前一步退出的条件尚不具备,完全退出估计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有关人士指出,政策性资金何时完全退出棉花经营领域取决于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商业银行及其他社会资金进入棉花购销领域,至少要满足资金需求总量的70%;二是大量纺织企业、民营企业或其他本身就没有政策性贷款的经营主体踊跃进入棉花购销环节,真正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格局。而当前我国尚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本周还有一则引人关注的消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局近日下发《关于彻底放开皮棉经营的紧急通知》,以促进皮棉市场的经营。 该通知规定,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依法成立的法人企业、非法人企业,不分所有制形式,均可直接向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皮棉经营,获得核准后即可开展皮棉经营业务。这也是我国棉花流通改革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地,该措施的出台,无疑对新年度棉花产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但应引起注意的是,籽棉收购加工企业,仍必须经省级政府(兵团)进行资格认定。 ■ 对国内新棉销售价格走势的预测 新的棉花生产年度已经过去了三个月,新棉的收购、加工、销售以近过半。标准级皮棉销售价格已由9月初的10500元/吨以上降至现在的7500元/吨左右;由于内地大部分棉花企业都是“快进、快加、快销售”, 但由于加工能力跟不上收购量的增加,销售速度跟不上降价速度,存籽棉越多压力越大。因降价因素带来的亏损压力一直笼罩着棉花企业。随着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变化,新棉的销售价格得到平稳止降,种种迹象表明回升在即,原因如下: 1、国家政策给棉花企业吃上定心丸。11月13日,国家计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当前棉花收购工作的紧急通知》(计电〔2001〕107号),要求各有关部门切实抓好棉花的收购工作。从一个侧面可理解为国家对目前的收购、销售状况引起了重视。收购价格不能再低了。 2、国家储备棉入储的信息,给棉花企业一线希望。尽管还没有正式文件证实此项措施的真伪,也不知道将要入储多少(有消息讲是1000-1500万担),但棉花企业及纺织企业都从不同侧面得到此方面的信息,并确信不疑。所以,都有增加或保有合理库存的心理。 3、进口棉花远水难解近渴。入世带来的影响没有预想的大,尽管有73.4万吨的棉花进口配额,但要进口棉花,也必须是二、三个月以后的事,况且,进出口所有权单位国家尚未确定;再说,当前国际市场价格已不低于国内价格,靠进口棉花平抑国内价格可能性不大。 4、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纽约棉花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以及展望指数,近期总体回升趋势明显,这从根本上封闭了国内棉价的下跌空间,必定刺激国内棉价的回升。 5、江苏、湖北等省政府托市政策,影响棉花价格的继续下调。据悉,江苏、湖北等省,为了本省棉农、棉花和棉纺织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即将出台政策托市,以保持棉花及涉棉企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也会影响棉花价格的回升。另外,前期,几乎所有的纺织企业都坐等货上门,而且挑三拣四,级、量、价纺织厂说了算。目前不少纺织企业已外出到产地看货,调查行情,了解动态,部分企业存有储存棉花的意向。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新棉价格将在近期渐显涨势。但其波动及涨幅和涨速,却需很好把握,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国内外对纺织品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纺织企业的价格承受能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