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棉收购情况专题:河南部分地区出现棉花卖难苗头
目前,河南省棉花收购工作已进入中期,一些地方“卖棉难”问题日益突出。收购企业因缺资金不轻易开秤收棉,棉农则因棉价低而不愿出售。 多数棉花收购企业由于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严重,自身积累少,在商业银行又贷不到款,自筹棉花收购铺底资金远远达不到农发行的要求,造成部分收购企业至今未开秤。有的企业虽开秤,却付“白条”给棉农,待资金到位后才兑现,严重影响了棉农售棉的积极性。 顺价销售不畅,企业收购棉花谨慎。据了解,去年以来,棉价(328级)一直呈下滑趋势,已由1.1万元/吨跌到目前的7600元/吨左右。加之今年进口棉花到岸价仅为8080元/吨,棉花收购企业顺价销售困难,库存大,亏损严重。今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要求铺底资金由收购企业自筹,国内外棉价继续下跌,收购企业不敢轻易开秤。 棉花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棉花的正常交售。一是棉价过低,影响了正常收购。据一些棉农反映,今年籽棉价格属几年来历史最低价,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公斤跌了1元左右。据对正在收购棉花的某企业调查,5天时间内,籽棉由3.2元/公斤下降到2.7元/公斤,连续下降了3次,而且还可能继续下降,棉农持棉待售。二是种棉成本高,收支倒挂,棉农心寒。据对16户棉农调查,棉农种植棉花从买种、施肥、打药到覆盖薄膜、浇地等,亩均投资在320元左右,加上土地承包费亩均130元左右,种棉投资亩均450元。然而,目前每亩棉花仅能卖到650元左右,如果加上6个月种植时间,亩均投工按30个计算,棉农卖棉连本儿都收不回来。三是丰年亏本,部分棉农售棉积极性不高。某地今年棉花种植面积5.5万亩,较去年同期扩大了25%,亩均收成较去年同期增 加20%,且棉花质量较去年提高了两成,然而棉农实际收入却比去年下降较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