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国际竞争来到家门口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夏津人均向国家交售皮棉全国第一,是响当当的棉花县。 那时没有杜绝“三丝”之说,农民卖棉用床单,更多的是用麻袋。 “现在别说用麻袋,就是用塑料编织袋也不行。不用布包装的,县里的九个棉花加工厂哪个也不要。”夏津县新盛店镇刘新庄村的霍启峰说。 霍启峰今年种的是县良种棉加工厂提供的鲁棉研18,这种棉花绒长、抗旱、抗枯萎病、耐碱,良种厂免费供种,收时单收,签订的收购价格是籽棉每公斤4元。良种棉厂种业公司的经理王传中说,不种好棉,就难与进口棉竞争。 棉花品质好是与进口棉竞争的一个筹码,好棉有杂质也不行。这方面,良种棉厂想得更周到,先是花了两万多元制做了680套布包和布帽,今年9月初新棉一开花,厂里就开着车到棉农的地头,有几个人摘拾棉花,就发给他们几副布包和布帽。棉农戴着布帽摘,拾了用布包盛,装满就到地头过磅。过了磅再用大布单盖上,运到加工厂。“这样环环相扣,就是蚜虫也飞不进来。”夏津县二棉厂的秦高安经理说。 刘新庄村霍宪贵是个种棉大户,一家六口人种了26亩棉花,老霍棉花种得讲究,用他的话说,从盖地膜、施肥、喷药到劈杈、采摘,每一步都按“本本”上来。“本本”是市场教的,就说采摘吧,用塑料包倒是比用布包省事,但你不用布包,别说大厂,就是小贩也不收。加工厂看见谁用塑料包卖,就罚你钱。在霍宪贵的东屋里,记者看到他还没有来得及卖的棉花,一堆堆都用洗净的布单裹好、隔开,屋里干净得很。 今年夏津的棉花30%以上卖给了大的加工、纺织企业,像魏桥棉纺、青岛九棉厂等。据县棉麻公司副经理李向阳介绍,魏棉对棉花“三丝”的要求很高,一吨棉花的“三丝”不能超过0·4克,超过一克价格降200元,超过两克降500元,再多了人家就给你打回来。纱厂、棉厂、棉站、农户,层层把关。“你不杜绝棉花的杂质和‘三丝’,人家就不用你夏津棉,何况现在国外的棉价也不比国内高。”夏津县棉麻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安军说,“以前棉花办理了出口手续才意识到国际竞争的残酷,现在外国棉大批涌入,与国际上的竞争其实上就在家门口进行开了。” 为了在自己家门口的国际竞争中不败下阵来,夏津县90%以上的棉花是美国保龄抗虫棉及鲁棉研18,棉花的品质是没说的。为保证棉花的纯净度,夏津县成立了棉花交易中心,从省纤检局、质检局等处请来专家,对棉花的级别、衣分、水分、异性纤维等严格测定,全县的棉花都从这里走出去,客户看了直竖大拇指。 从棉农采摘,到晾晒、运输、堆垛、翻垛、轧花、打包,每一个环节都有拣“三丝”、去杂质的任务,粗略算来,一吨棉花,仅拣“三丝”的费用,就要150多元。记者11月27日在县二棉厂看到,这里有五个大的棉花垛,每个垛前都有10名妇女,戴着帽子和口罩在拣“三丝”。入秋以后,拣“三丝”就成了抢手活,周围七村八庄的妇女都给二棉厂拢了来。 尽管今年皮棉每吨比去年平均降了几千元,但夏津县的棉农对前景仍充满信心。新盛店镇党委副书记赵宪林说,与国外比,咱们是人工采摘,纤维长度高,现在棉价降得够可以了,应该会筑底反弹。“如果能再承包上地,明年我还要多种10来亩,只要品种好,没杂质,我就不信咱中国棉卖不过外国棉。”种棉大户霍宪贵对国棉痴心不改。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