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简介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且延用至今的棉花良繁技术是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三圃制"原种生产技术,该技术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能有效地保证品种的优良性状,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在我国棉花生产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育种水平的提高,"三圃制"原种生产技术也出现了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原种生产周期过长,跟不上品种更新的节拍。由于生物技术的应用,棉花育种周期显著缩短,每年都有几个新品种通过审定,而采用"三圃制"生产原种要3年或更长的时间,等原种生产出来品种或许已经淘汰,这明显与目前形势不符。二是"三圃制"提纯复壮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且技术性强、繁殖系数低,而各地原(良)种场基本都实行了土地分片承包经营,各土地承包户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使原种生产的质量很难保障,产生选择偏差将在所难免。而且,就"三圃制"技术本身来讲,强调在保持原品种特征特性基础上优中选优,不断提高种性,但要使品种的综合性状得到显著提高则是比较困难的。 为此,不少学者和育种家对我国良繁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良繁体系。如孙善康提出的"三年两圃法"种子生产程序,经研究,此法生产的原种纯度与产量均不低于"三圃制",工作量减少一半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品种的典型性和群体的异质性。但其仍是在群体中选单株,不能避免群体产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陆作楣等提出了自交混繁法,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株行,经连续多代自交和选择,提高品种个体的纯合性,同时保持多个自交系混合繁殖生产原种,使群体遗传基础得以保持。据研究,该方法对于保持原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与"三圃制"相比毫不逊色,但其管理程序简单,投入少,省工省钱,较适合以家庭农场为单元的棉花原种场,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好的棉花良种繁育技术。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