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政策性资金完全退出棉花经营的条件尚不具备
今年新棉收购反映出的资金缺口问题,使农发行政策性资金明年的退出工作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些权威人士认为,政策性资金退出棉花经营是大的趋势,但当前一步退出的条件尚不具备,完全退出估计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今年召开的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明确:为深化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经营,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农发行资金从明年退出棉花经营领域,企业经营资金需通过商业贷款或自行筹资等方式解决。有关人士指出,政策性资金何时完全退出棉花经营领域取决于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商业银行及其他社会资金进入棉花购销领域,至少要满足资金需求总量的70%;二是大量纺织企业、民营企业或其他本身就没有政策性贷款的经营主体踊跃进入棉花购销环节,真正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格局。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当前我国尚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首先,国家虽然鼓励商业银行进入棉花经营领域,但商业资金介入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商业银行很难在短短的几个月收购期内组织数千亿元的资金投入收购,即便有这笔资金,对收棉的熟悉程度、对棉花市场的把握、对企业还贷能力的判断等因素都是银行必须要考虑的,并最终影响到放贷。二是由于纺织行业效益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一些商业银行将其列为谨慎进入的对象,这也是一些纺织企业1998年就获得棉花收购资格却因资金问题无力参与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近年来棉花经营环节的企业共拖欠农发行贷款600亿元,完全收回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再加上棉麻公司的体制问题,商业银行向其放贷更是慎之又慎。 其次,调动多元化经营主体进入棉花购销环节的因素尚不稳定。2001年是我国全面放开棉花收购的第一年,任何市场主体只要通过了资格认证均可进入,但从当前的收购情况看,受收购资金不足、棉价不稳定、收购行为不规范、用棉市场需求不旺等因素的影响,纺织企业、私商棉贩和潜在的收购主体多在观望。这表明,对经营主体积极性的调动不能单凭资格认证,还需要有稳定的棉花生产、规范的市场秩序、高效的调控机制作保证。此外,作为当前棉花收购主力的棉麻公司明年将从各级供销社分离出来,不再具有垄断经营的优势。国家经贸委有关人士认为,棉麻公司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尚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能增加商业银行的放贷信心,对棉花经营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今年农发行对新棉购销资金管理的加强对收购产生了一定影响。棉麻公司由于贷款难度加大,收购资金十分紧张,如山东省今年需棉花收购资金300多亿元,至今到位的政策性贷款仅30亿元。一些地区出现了卖棉难和“打白条”现象,挫伤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势必会导致棉花生产的不稳定,影响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形成新的恶性循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确保明年棉花生产的稳定,国家有关部门最近下发了明传电报,要求农发行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同时要从大局出发保证新棉收购。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有关部门急需做好农发行资金退出与棉花经营放开的衔接工作,既要充分调动经营主体和商业银行进入的积极性,确保建成多渠道有序竞争的市场化格局,又要避免出现因农发行加强资金管理带来的资金供应真空。商业银行应把向棉花购销领域发放贷款作为一个资金投向,在对棉花产业深入了解并准确把握当年棉花市场形势的基础上,选择资产状况好、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放贷对象,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参与收购经营的过程。棉麻公司应尽快提高盈利能力,积极争取商业贷款和其他资金。纺织企业可以考虑到棉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多种形式与棉农建立利益共同体。新疆一些地方正在尝试用质押原料(棉花)的办法取得银行贷款,有的棉麻公司则尝试通过内部集资方式加大筹措资金的力度。这些做法均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