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供销总社:山西省棉花产购销情况调查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花形势联合调查组)三月桃花红,八月棉花白。对于山西省棉农来说,今年又是个丰产年,但是雪白的新棉带给棉农的喜悦,并没能维持多久,便被一跌再跌的棉价和手中的“白条”冲淡了。记者近日在产棉区运城看到,多数棉农家里都堆满了新棉,永济一棉农直犯嘀咕:这棉价到底怎么啦?丰产了,为啥就难丰收呢! (一)棉价一路走跌棉农心中无谱 去年,棉花供求形势十分不错,每公斤皮棉高达11元,尝到甜头的棉农植棉劲头倍增。据统计,今年山西省植棉面积有122.6万亩,比去年增加了57%,其中运城100万亩,占全省80%以上,预计全省棉花总产量可达150万担,商品量将达135万担。令棉农意想不到的是,今年的棉价形势却是急转直下,与春播前预测的每公斤9元相去甚远。山西省棉麻公司的同志对记者讲,新棉刚开秤上市时,皮棉收购价在每公斤8.4元左右,后来就一跌再跌,目前已降到了7.6元以下,比去年下降了3.4元。 面对含金量锐减的新棉,棉农有些心灰意冷,也有些茫然。起初还想观望观望,等待价格反弹,后来就坐不住了,怕棉价再跌,急于抛售。增产而难以增收,极大地挫伤了棉农种棉的积极性。据永济植棉大户王百管讲,他今年承包了50亩地种棉花,每亩除了化肥、农药、种子、浇地等400元的必要投资外,还要缴50元的土地承包费,按每亩收获75公斤、平均每公斤7.2元来算,每亩要亏120元左右。他说,明年就不准备包地种棉了。据山西省棉麻公司统计,去年全省植棉面积78万亩,收购总量55万担,棉农的销售收入达3亿元,而今年尽管面积增加了57%,收购量翻了一番,销售收入却只有4亿元。山西省棉麻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满腹忧虑地告诉记者说,棉价照这样跌下去,明年全省棉花的种植面积预计要减少。 棉价何以跌而不止呢?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和山西省种植面积增加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山西省的棉花种植只占全国的1%左右,是棉花调入省。影响棉花收购价格的关键是国家政策,也就是国家收购储备棉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国际市场棉价一路走跌,也直接影响国内棉价走势。此外,国内棉花总产量的增多、国内用棉量的减少以及入世后外棉的准进入等因素,影响了国内棉花资源的平衡,这也导致了棉价的波动。 (二)收购资金短缺棉企心急如焚 棉价走低,已让棉农收入受损,而棉花企业收购资金的严重短缺,更是令棉农雪上加霜。在永济、临猗的一些粮店,记者看到,卖棉的棉农排成了长队,等来的还只是一纸“白条”。据调查,仅运城打给棉农的“白条”,就有5000万元。按理说,棉价如此之低,对棉花收购企业来说,是个好事,但是却碰到了资金不到位的严重困扰。往年,棉企的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但是今年,情形不一样了。据了解,全省收购棉花预计总需资金4.5亿元,而截至10月底,全省农发行的贷款尚不足5000万元,还不到所需资金的10%,这样就出现了棉花收购资金供应上的真空。对农发行来说,也有其难言之隐,因为他们正面临政策性贷款要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之际,总行对发放贷款要求又十分严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虽然尽心竭力,却往往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许多棉企绞尽脑汁,他们或采取职工集资,或与纺织企业签订合同,以此来筹措资金,但这些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万般无奈之下,许多企业只好拒收、限收、或者打“白条”。在棉价与资金的双重夹击之下,棉农只好把棉花存放在家中。永济市政府的一位负责人十分担忧地说,棉花存放在棉农家,既有安全隐患,又会导致棉花质量下降。 棉农卖棉心切,而棉企又没有资金,这就给了一些非法私商棉贩以可乘之机,他们以每公斤6.6元的价格从棉农手中收购皮棉,造成棉花市场的混乱无序,掺杂使假等现象时有发生。在运城,小轧花机、土打包机又死灰复燃。据调查,仅临猗、永济、盐湖和夏县4个地方就有小轧花机400余台,土打包机140台。有关部门虽然采取了治理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三)政府与民同忧全力寻求对策 谷贱伤农,棉贱亦伤农。山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今年的棉花收购工作。10月中旬,省供销社主任刘向东带人赴产棉区运城临汾等地,就棉花产、购、销等情况进行了调研。他们深入农村,走访棉农,察看收购站,详细询问棉农和棉企对国家棉花政策的理解以及投资收益、明年的种棉意向等情况,还与当地政府领导、农发行负责人就有关棉花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刘向东认为,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引导农民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要帮助农民打开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全力避免盲目种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起大落的问题发生。要切实做好棉花收购资金供应工作,千方百计解决“卖棉难”和“打白条”问题,保护棉农利益植棉的积极性。各级供销社要发挥棉花流通的主渠道作用,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擅自从事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坚决取缔棉花收购中的非法行为,清除再度泛滥的小轧花机、土打包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