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棉花交易及新棉收购概述(截止11月16日)
(锦桥纺织网专稿)■ 国内棉花交易情况 由于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自11月12日起暂停国储棉竞卖交易,本周(11月12日-11月16日)国储棉市场平静,但新棉交易市场却格外热闹。 本周,国内纺织企业购买的棉花价格比前一周约有200元/吨的降幅,大部分地区地产的229级新棉价格在8300元/吨左右,329棉约7800元/吨,429棉则降至7600元/吨。 据普遍反映,河北省今年棉价很低,一家河北境内的纺织企业购买的329棉仅为7200元/吨。这家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一些由个体户收购、小型轧花厂轧出的棉花,质量勉强可达329级。国营大型企业在购买棉花时对棉花中“三丝”(异性纤维)含量控制严格,给出的价格也要高一些,大致在8000元/吨。 据统计,11月中旬国内新棉销售价格如下:主产省交易市场成交价格标准级锯齿棉每50公斤(下同)实际平均价格为416.39元(每吨8327.8元),比上旬的442.25元(每吨8845元)下降5.85%。其中,山东省为387.5元(每吨7750元);河北省为380元(每吨7600元);河南省为435元(每吨8700元);江苏省为410元(每吨8200元);安徽省为376.67元(每吨7533.4元);江西省为417.5元(每吨8350元);湖北省为450元(每吨9000元);湖南省为425元(每吨8500元);新疆区为443.33元(每吨8866.6元)。 自今年新棉上市以来,国内棉价节节下跌。轧花厂经营风险很大,再加上资金方面的限制,在收购籽棉上显得比较踌躇。为了避免棉价变化太大的冲击同时让棉纺厂有稳定、质量可靠的棉花货源,一些企业采取限定棉价的方式与管理较好的轧花厂签定协议,提前支付货款,保证了轧花厂的收购资金。 ■ 新棉收购进度一览 总体情况:国内新棉收购价每50公斤降至340元左右,销售价格降至420元以下 收购价格:11月中旬,棉花主产省标准级锯齿棉每50公斤(下同)实际平均收购价为341.96元,比11月上旬的358.17元下降4.53%,比去年同期下降31.7%。其中,山东省334.33元,比上旬的354.33元下降5.64%;河南省323.67元,比上旬的348元下降6.99%;河北省355元,比上旬的375元下降5.33%;安徽省333.33元,比上旬的376.67元下降11.51%;江西省340元,比上旬的347.5元下降2.16%;湖北省370元,比上旬的383.33元下降3.48%;湖南省340元,比上旬的357.5元下降4.90%;江苏省315.5元,比上旬的305.5元上升3.27%;新疆区360元。 11月中旬,产棉县、市棉花收购价格最高的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为380元;最低的是河南尉氏县为286元。其它产地县、市价格在311元-370元之间。 山东:截止11月11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累计收购新棉582.17万担,较去年同期增加49.63%。其中滨州地区累计收购149.84万担,同比增加162.55%,占总收购量的1/4。累计收购量排第二和第三位的是荷泽地区和东营市,分别为68.14万担和53.28万担。 11月上旬收购的皮棉平均品级2.6级,平均长度28.49mm,平均衣分34.73%。平均收购价格7411元/吨,较10月上旬的均价下跌了880元/吨。 山东今年大面积推广了抗虫棉品种,把农民从繁重的治虫劳动中解脱出来。由于今年棉花发育早,成熟早,吐絮期间天气晴好,棉花品级普遍好于去年。 河北:今年新棉上市以来,全国棉花价格持续下跌,河北棉花购销价格跌到近8年来的谷底,严重影响了棉花企业和棉农的积极性,一定程度抑制了该省的棉花产业的发展。 目前,河北省棉花收购价格已降到每公斤籽棉2.4元,而以此价格售棉,棉农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种棉赔钱,极大影响了农民卖棉、种棉的积极性。目前,河北省收购的棉花总数为436万担,占资源总量的66%,但近半个多月来,却仅收购了10万担左右。有关人士推测,明年河北棉花种植面积有可能下降20%左右。 ■ 问题 本年度部分主产区棉花收购进度明显减缓。按照惯例,到11月中旬,棉花收购应占预计收购量的一半以上,开秤较早的地方已接近尾声。而据调查,一些地区自9月份开秤以来,收购一直没有出现高潮,如豫东地区收购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近70%。主要原因是收购资金严重匮乏。 受政策性贷款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活动的影响,今年农发行对发放棉花收购贷款持谨慎态度,条件要求严格,贷款难度加大;造成了今年政策性贷款供应不畅,远远不能满足收购需要,也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延误了收购的最佳时期,影响了棉花整体质量。由于资金匮乏,供销社系统收购进度缓慢,棉花混等、混级存放、销售的问题严重,这样不仅无法实现优质优价政策,而且影响了今年高等级棉的整体质量。(二级棉偏多,一级棉比率少),进而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籽棉已低于1.2元/斤,折皮棉不足300元/担,跌至十五年来的最低价,植棉已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而且资金短缺使得部分地区停收、限收、拒收新棉,有的则向棉农打“白条”,引起棉农的不满。据反映,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棉农烧掉新棉的极端做法。调查中,不少经营者表示,尽管放开市场为从根本上杜绝保护主义的滋生,但一味地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民,既不是政府的初衷,也与国家保证收购资金供应有效衔接和平衡过渡的政策相违背的。尽管个别出现的极端做法不带有普遍性,但由此反映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高度重视。 ■ 政策面动向 本周消息面最引人关注的是11月13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当前棉花收购工作。此项政策的出台,是在当前新棉收购进展滞缓、收购资金匮乏、部份地区收购秩序混乱的背景下出台的,要求各有关部门切实抓好棉花收购工作,做好棉花收购资金供应工作,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同时明确指出供销社棉花企业要负起棉花收购的主要作用。通知特别指出,在新的收购资金渠道未形成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不能退出。各级农业发展银行要正确把握政策,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服务,继续做好棉花收购资金的供应工作。商业银行要按照信贷资金管理原则,积极向经资格认定的各类棉花企业发放棉花经营贷款。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的企业,也要多渠道组织收购资金,切实做好棉花收购工作。避免出现棉农“卖棉难”和给棉农 “打白条”现象。文件中明确了供销社的主导地位,并在资金保证上也做出了允诺,相信会有效改善当前的新棉收购环境,加快收购进度。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副司长吴清海本周对当前伪劣絮棉制品量大、面广且原料监管失控、造假技术更新、产品无标识等问题的严重性表示了担忧。棉花收购加工中掺杂使假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一些棉花经营者不能严格执行标准,虚高等级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仍在使用明令禁止的加工设备加工棉花,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资格认定工作还远未到位。这些都令人对新年度棉花质量能否保证难以放心。 做为国内最大产棉区的新疆,为了加快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本周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内容,敬请登录锦桥纺织网(http://www.sinotex.net)相关栏目查阅。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