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棉花市场分析及预测
□□ 锦桥纺织网 ● 近期国内棉花价格趋近底限 目前国内不断下跌的新棉销售价格已经逼近新棉成本底限,对生产者、流通环节和纺织企业均造成不利影响。按照329级新棉到厂结算价7800元/吨计算,如果不考虑后期仓储、保管费用,新棉收购价格不超过330元/担才能保本。不少企业迫于市场压力降低收购价格,使收购价格接近甚至跌至物化成本以下,棉农植棉效益无法得到保障。过低的棉花价格不仅不能使纺织企业受益,反而造成销售疲软,资金周转不快等一系列负面反应。生产、经营及纺织企业三方均希望国内棉价回稳。11月初,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有企业迫于成本压力停止销售。国内市场价格跌势放缓,市场出现还暖迹象。 国际市场在历经几个月的连续下跌后首次出现回升。11月上旬,纽约期货市场近期合约交易均价31.42美分/磅,较10月下旬最低谷的28.52美分/磅回升了2.9美分/磅。受此影响,Cotlook A指数止跌趋稳,11月9日为36.15美分/磅,较10月下旬的最低价位回升了1.2美分/磅,折到厂完税价7800元/吨左右,与国内棉价基本持平。 ● 年度中后期棉花价格回升的利好因素分析 一是国内新棉当年平衡,略有结余。从国内可供资源量来看,新棉供应量基本满足纺织用棉需要,而所余不多的储备棉以及1998年度以前和2000年度库存商品棉由于受成本、价格、政策等因素限制,年度内已难以出库,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 二是入世影响可能推迟。11月10日,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本年度国内将增加80万吨的配额。尽管这将加大国内市场的供给量,但考虑配额发放到使用至少需要3-4个月的时间,其压力在短期内不会很快显现。配额能否足额使用要看国际市场价格是否明显低于国内(每吨500元以上的差价)。 按照ICAC对近30年来中国棉花进出口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变动关系所作的统计分析,中国每进口5万吨原棉,国际市场价格大约上涨1美分/磅。进口量越大,年度中后期国际棉价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反过来,其价格优势不断缩小,从而影响进口数量。 三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将发挥作用。为稳定棉花市场,避免价格大起大落,本年度国家必然会通过宏观调控,调节市场供需,其中最大的可能是收储。本年度国内高等级棉预计在3000万担左右。扣除纺织用棉需要,结余约1000万担左右。如果收储量高于1000万担,将促进国内高等级棉价格回升。 四是全球库存低于历史最高水平。尽管本年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预计将达970万吨,同比增加110万吨,但仍然低于1985年度来最高时1077万吨的库存量,即全球棉花供过于求的状况并没有到最坏的阶段,而期货价格已跌破29.50美分/磅的当年最低水平,进一步走低的理由并不充分。 五是主产棉国政府加大市场干预。近期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及西非等产棉国政府通过直接收购新棉、出台最低保护价等措施干预棉花价格,表明目前的国际价格水平已经超出多数产棉国所能承受的范围。 随着政府干预的加大,国际市场价格回升的可能性加大。 ● 对本年度国内市场不宜过分悲观,特别应避免盲目压价 尽管本年度国内外有种种不利因素对市场发生作用,但业界不应过分悲观。截止目前,本年度329级棉平均收购成本为355元/担,229级为365元/担;从成本考虑,二三级棉销售价格不宜低于8300元/吨和8100元/吨,中后期不宜低于8500元/吨。从供给的角度考虑,今年过低的收购价格必然对来年的棉花生产造成很大的冲击,预计棉花总产量有可能重新回到上年度8800万担的水平,甚至更低。对下年度来讲,供求压力减小的同时,也将有可能消化一部分本年度库存。从国内外形势分析,目前国内价位低点回升的余地较大,经营者应避免过分压低价格所造成的人为损失。 由于尚有种种不确定因素存在,目前还很难预料本年度中后期国内价格将维持在什么水平。理论上分析,中国入世,使国内外市场利好的成分逐渐加强,而年度中后期国内棉纺织行业的生产状况以及国际棉纺织品市场形势将可能对棉花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