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棉花市场调研之一]四大难题困扰河南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记者最近到豫东7个产棉大县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棉花收购资金困难、棉花价格偏低、现有棉花企业包袱沉重和市场管理混乱是困扰河南省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四大难题。 根据7月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今年要打破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凡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严禁任何单位或地区利用划片、设卡等方式限制棉花收购活动,否则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者的责任。河南省政府为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下发了文件和实施办法,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国家新的棉花政策。 据了解,河南省今年棉花种植面积1300万亩,由于气候适宜,棉花长势喜人,品级、衣分和长度都好于往年,丰收已成定局,预计总产量可达7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但在调查中,记者在太康、扶沟、鹿邑、杞县几个棉花收购点看到,由于农发行的棉花收购资金没有到位,收购数量大大低于往年。太康县棉麻公司副经理杨永介绍说,常规年份,10月上旬正是收购高峰期,全县棉花数量可收购一半,目前每个轧花厂每天平均收购约1万斤,全县15个厂每天合计收购10多万斤,而今年的实际收购数量还占不了应收总数的1%。各县棉花收购厂实行了职工个人集资的办法筹资,太康县棉麻系统职工已自筹资金500多万元用于收棉。 今年棉花数量大,需要资金多,利用少部分职工集资收购棉花,仅能解决个别棉农的燃眉之急,金融系统的大额棉花收购资金还没有到位。根据国务院文件规定,2001年是农发行为棉花收购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最后一年,河南省农发行虽然已准备了7.5亿元棉花收购资金,但放款速度缓慢,同时银行又缩小了贷款对象,对棉花产量在10万担以下的小县,保留1个企业,10万担以上的产棉大县,保留3-5个企业。加上实行企业信用等级认定办法和严格的旧款不还、新款不贷等措施,一些亏损严重的棉花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各地将会出现收购企业无钱收购、棉农卖棉难的局面。此外,一些棉花收购企业负责人反映,农发行给收购企业限定了收购棉花的最高价格,每担皮棉最高为380元,超过这个价格不给贷款,既伤农,又不利于企业,这是今年棉花价格降低的重要因素。 现有棉花收购企业包袱沉重,直接影响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作的棉麻企业包袱沉重,短期内很难按照新的棉花政策进行改革。据了解,河南省供销社系统所属各级棉麻公司共有114个,职工14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棉花的行业管理、调销计划和资金管理均由供销社委托棉麻企业具体负责,供销社棉麻企业因长期充当了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角色,多数背负压库陈棉放量大、政策性亏损多、纺织企业欠款多三大“包袱”。据统计,目前全省库存棉花28.23万吨,其中1998年以前老商品棉14.98万吨,占总库存棉花的一半以上,占压资金23亿多元;政策性亏损挂账82.83亿元;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纺织工业拖欠款16.12亿元。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企业的包袱会越来越重,产权界定、改制将无法进行。同时,棉麻企业还不起 老贷款,信用等级下降,贷款困难,直接影响到今年的收棉工作。 棉花市场管理混乱和职能部门插手棉花黑市交易是记者在几个产棉地区看到另一问题。国内企业经资格认证后可进入市场收购棉花,纺织行业将省去原来调拨棉花的中间环节,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这对供销社系统的棉麻企业形成巨大冲击。调查中还发现,很多没有经过省级政府资格认证,不具备棉花收购和加工条件的个体小型轧花厂非法收购棉花,扰乱了正常收购秩序。扶沟县棉麻公司副经理霍本军介绍,其下属轧花厂有42台轧花机,可以吞吐全县现有的棉花产量1亿斤,而全县共有非法收棉的个体棉花收购加工店25家。个体棉贩的设备简陋,收购的棉花水份大,基本没有技术人员,仅仅靠“一把抓”定等级,加工出的皮棉质量差,不但扰乱了市场,而且偷逃国家税收。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