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棉花市场调研之二]河南今年棉花滞销亏损已成定局
据河南省供销社统计,目前该省库存棉花28.23万吨,库存棉花占压资金23亿多元。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市场行情和销售价格的现状,2001年度河南新棉由于滞销积压形成的亏损已成定局。 对于河南省的棉花严重滞销的现象,业内专家归咎于以下几点原因: --棉花等级偏低,成熟度差,难于销售。 2000年度河南省的棉花生产期间,普遍遭受严重水涝灾害,收购期间阴雨连绵,使得棉花总产量大幅减少,而且棉花成熟度差,等级偏低,湿度偏大。在收购的棉花中,三、四级约占95%左右,一、二级不足5%,由于本年度国家推出的库存陈棉也多为三级以下棉花,造成现有棉花资源中,低等级棉花严重过剩。 --收购成本价高,顺价销售难。 由于受上年度棉花销售价格大幅攀升的影响,2001年度新棉一上市,棉农普遍要价偏高,惜售心理严重,棉花收购非常困难。为了尽快把棉花收上来,收购企业只好提价收购,每斤籽棉收购价一般在2.10-2.20元左右,高于正常年份0.30-0.40元。按此价格核算,该省每吨皮棉收购成本为1.13万元-1.14万元左右,再加上收购、加工、银行利息、增值税等项费用约为1200元,如果顺价销售,每吨棉花售价至少应为1.26万元。 按这样的价格销售,去年底售出尚可保本,而积压到现在的棉花,需要再增加10个月的银行利息,最低保本销售价近1.3万元。目前329标准级皮棉市场售价仅为每吨1万元左右,如果按此价销售,每吨净亏近3000元。由于价差太大,亏损严重,按库存贷款挂钩办法,银行不同意降价销售,收购企业只能压库待售。 --信息不灵,商品意识不强。 在2000年新棉上市前,虽然河南省供销社曾在许昌召开了市、县级棉麻公司经理会,对年度棉花购销形势进行了预测,但基层收购企业由于商品意识不强,信息不灵,对市场反应迟缓,对棉花销售重视不够,使库存棉逐年增加。 --棉花资源充裕,不利于陈棉销售。 河南省2000年度商品棉库存为10.8万吨(不包括周口),2001年度预计总产70万吨,再加上1998年以前陈棉库存约15万吨,2001年度全省可供资源为95.8万吨,纺织企业全年用棉约为27.5万吨,扣除棉农自留棉和城市供应絮棉2.5万吨外,全省预计库存商品棉65.8万吨,供大于求。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