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投资亿元的棉花加工企业七成加工能力闲置
宏观管理的失控,“高收益”的驱动,使酒泉地区近两年兴建棉花加工企业的“热情迅速膨胀”,“一哄而上”,致使加工能力增长过快,大量闲置,浪费惊人。据记者统计,到目前,全区各类社会力量投入1亿多元兴建的各种规模、档次的棉花加工企业已达176家,加工能力达到507万担,而全区目前实际需要的加工能力仅140万担,利用率仅27.6%,尚有367万担、72.4%的加工能力闲置。 适宜的自然环境,比较效益高,种植计划的逐步放开,使棉花种植近年来迅速成为酒泉地区种植规模最大的作物,到今年,全区种植总面积达到73万亩,总产量达到140万担。社会力量投资兴建棉花加工企业的热情不断升温,仅敦煌市、安西县今年新扩改建的就不少于10家,从而使两县市加工企业由1999年的不到20家迅速增加到149家,加工能力发展到现在的400万担,而今年两县的棉花实际产量不到70万担。对此,一位乡镇领导一语道破症结:“我们也知道这样干是不对的,但是没有办法,一是乡财政年收入仅100多万元,这些钱教育事业就要吃掉87%,剩下的连养活乡干部的钱都不够,更谈不上有资金投入发展其它事业;二是层层都要求办项目要政绩,而发展一户棉花加工企业‘来得快’,当年建当年就能收益,以今年每加工一担棉花上缴财政35元计,新建中等规模的加工企业少算一年能给乡财政上缴税金60万元,能解决我们的大问题,这样,花的钱有了,‘政绩’也有了,大家都在这样干,我们为什么不干!” 一位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对此更是一筹莫展,他说:“为了保证棉花加工的质量,这两年各级都普遍采用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限制,而事实上根本就管不了什么,事实上处于遍地开花的状态,人家要建就让建吧,适者生存,让他们去竞争、去自然淘汰吧。”他还说:“现在最可忧虑的是那些加工设备落后的‘三无’小作坊加工的棉花,质量无保证,甚至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及外销时竞相压价,这种现象已有发生,最终败坏的是本地棉花在市场上的声誉,而且大量利益流失,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一些地方仍然把兴建棉花加工厂作为乡村今明两年发展经济的“奋进之笔”加紧资金筹措,已经过剩的加工能力还有增加的趋势。 有关人士指出,“就是把酒泉地区所有的土地全部用来种棉花,以现在平均亩产两担棉花计算,全区年产量最多是336万担,真的就需要这么多的加工企业,需要这么大的加工能力吗?上亿元的资金干点别的不好吗?建议有关方面认真管一管,不能说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了政府就什么都可以不管了,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应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的发生,减少浪费。”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