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顽强的棉花黑市
----今秋的棉改虽然体现为一组政策层面的重大突破,但所有关注农村改革的人们都深信,改革的根须深植于中国乡村大地。 ----8月27日傍晚,夕阳正在向天边偏落,记者站在山东夏津县棉花交易中心的大门前。此时尚不到棉花的收获季节,更多的棉花还在田地里茁壮成长,但交易中心的大门外已经拥满了车辆,人声鼎沸。第一批刚刚采摘下来的“地膜棉”(棉种萌芽时曾经用地膜保温,成熟期提前,故有此称)正在进行热闹的交易。 ----“这是中国第一个棉花交易市场。”夏津县棉花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庆阳告诉记者。 ----像中国其他重点产棉区一样,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夏津人虽然感受着计划桎梏之苦,却没有消极地坐等机会来临。市场的力量在顽强地发挥作用。伴随着中国棉花改革曾有过的三次“捉放曹”,夏津的棉花市场两落三起,一直在寻求成长。 ----由于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夏津的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颇为可观,素有“银夏津”之誉。全县83万亩耕地,常年种棉面积在40万亩以上,总产量在60万担(折合3万吨)以上。 ----发达的生产必然带来交易的活跃。改革开放之前,夏津就有棉花的地下黑市交易,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意识形态环境下,这是一种“投机倒把”的犯罪行为,夏津为此蹲监坐牢者为数不少。直到1984年以后,棉花交易才开始渐渐从“地下”转到“地上”。 ----“1984年,棉花大丰收,当时只有棉麻公司几个棉厂收棉,有些农民便自发地进行棉花交易。”李庆阳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 ----夏津县宋楼乡时庄村当年曾参与棉花交易的棉农今天也敢于对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况了。“棉花卖不出去,几家合计,搞个土机器,自己加工成皮棉,然后背出去卖,”村支书时今雨记忆犹新,“本地卖不掉,还有人背到外面去,一直走到唐山、天津。” ----点点滴滴地汇聚,夏津县的棉花市场就这样渐成气候。那时的市场是无形的,并没有统一的地点和统一的经营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易。当地政府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面逼得紧了就管一管,风声小了就松一松。而交易者更是随风而动,形势偏紧就转入“地下”,政策松动了就大模大样地转到“地上”。15年来,夏津县的“体制外棉花交易”事实上一天也没有停止。 ----那年月,在全国范围内尽管对于供销社系统之外的棉花收购、加工和销售行为一直持打击态度,但恰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类似于夏津的全国产棉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自发性棉花经营活动,一点点蚕食着供销社的领地。时至今日,全国4000多家轧花厂只有2500家是供销社办的;另据供销总社棉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96年棉花市场放开“一条缝”始,供销社的棉花经营量在全国棉花经营总量中的比重,一直在逐步减少,到2000年时候,已经减少到70%。供销社“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始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虽说政策上并没有明言放开,但实际上,各地纺织企业、农业部门的国营农场都已经开始经营棉花,私商也是屡禁不止。尤其到了县一级,许多当地国营纺织厂都会直接从农民乃至从私商手里买棉花。 ----在夏津,从1999年开始,为了改变历年来“棉花黑市”无法有效管理的状况,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把棉花交易合法化。1999年8月,夏津县棉花交易中心破土动工,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成6个交易大厅,拥有336个架位,一次性储棉可达1.5万吨。 ----时至今日,夏津县棉花的交易和加工终于可以公开地面对世人,走进了阳光地带。记者到山东夏津县宋楼乡时庄村采访时,恰逢一家个体棉花加工厂即将开张。老板名叫时传良,矮个子、小眼睛,却浑身透着一股精明。他的反应可谓敏捷,听说了中央的棉改政策后,立即停工原先开着的榨油厂,集资100多万元购买了轧棉机。如今机器已经安装好,工商也已登记注册,只等省里质监局来人对他进行棉花加工的资质论证。“通过认证没问题,我的机器都符合标准,是从邯郸拉过来的。”他满怀信心。 ----对未来更有信心的还有夏津县的地方官员。夏津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马绍省对《财经》记者说:“早就该放开了,夏津先走了两年,现在我们理直气壮,再不用担惊受怕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