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新疆棉花行业左右为难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区,2000年种植面积为1580万亩,产量达15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5%以上,占全球产量的8%左右。 ----如此大的种植规模和产量出自一个省区,在全国独一无二。而新疆棉花产业构成及其流通体制的独特性,更是内地众多棉花的生产地区和企业所无法与之比较的。 ----最与众不同之处是新疆地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棉花领域中各占半壁江山。2001年以前,在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未出台前,兵团和地方在棉花生产领域和棉花市场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由此引发出二者在棉花种植方面也各有不同。 ----地方上,北疆的棉农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棉花的种植及相关生产资料的采购,南疆的棉农在购置生产资料时以相邻的住区为单位,形成松散性集体采购,但在棉花种植时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地方棉农所采摘的籽棉只能交由各地县供销社下属棉麻公司轧花厂。 ----兵团则是另一种情况:那些有棉花种植任务和条件的各师及其下属团场,以农场化经营的模式进行一条龙式生产,从棉花种植、采摘、籽棉轧花,到最后直接生产出标准的打包皮棉,完全自行完成。而棉花的销售则由地方和兵团的最高层公司负责,即由省级或地区级的棉麻公司直接对外销售。 ----此外,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新疆的棉花品质非常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使得棉花含糖量高;另外,各地为了追求高产采用的新品种和一些新种植方法,使得棉花的生产周期缩短,成熟性差,导致棉花纤维的强度(马克隆值)减弱。由于马克隆值偏低,使得新疆高产的长绒棉在国内的一级品质到了国际市场,只能卖到三级以下的价钱。这是新疆棉花在价格上的特点。 ----运输也是影响新疆棉花销售的瓶颈。新疆棉花运距之长在全国首屈一指,在棉花采摘时节,新疆地广人稀,需要大量的人来采摘;农发行也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动用大量资金支持棉花收购;同时由于在采摘季节,大批量棉花同时上市,使得铁路运输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这些都直接导致棉花成本的增加和销售周期的延长。 ----由于这些特点,对于新疆的棉花生产和销售,从来有着独特的政策。在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也是如此。 ----1999年,国家对棉花流通体制进行了一次幅度较大的改革,主要内容是拓宽棉花经营渠道和放开棉花价格控制,政府只发布指导价。此前的1998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的报告》,其中有一条专门提到新疆,特别指出棉花流通领域改革的试点方案在内地棉花主产区逐步推广,新疆可以参照执行,或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政策。 ----由于此,新疆在1999年之后至今的改革中步伐不大,体制没有转过来。其中地方上的棉农在购销上没有任何变化。兵团方面总算迈出了一步,即规定所生产的棉花,刨去用于国家储备、棉纺生产、出口用棉,剩下的部分中的30%兵团可以自行定价。 ----今年的改革方案推出后,新疆仍有特殊政策。6月24日,在国务院棉花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国务院在新疆区政府上报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作了批复,同意新疆棉区的籽棉收购仍由各地供销社下属轧花厂收购,其他人不能收购。 ----最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又出台一个文件,规定新疆仍可对籽棉收购继续自定保护价。今年的保护价是360元/担,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农发行不予贷款,而且必须执行顺价销售。目前这在全国已绝无仅有。 ----但由此带来一个问题:2000年国家已经取消了对新疆棉花的补贴,那么执行保护价收购和顺价销售势必带来购销环节的亏损。棉麻公司会有两个选择:或者忍受亏损,继续实行挂账,最终由财政背起包袱;或者消极收购,此举则使得保护价收购名存实亡。区政府向中央争取保护价的本意是保护棉农,而却有可能遏制新疆的棉花生产,最终损害棉农的长远利益。事实上,近年来已有部分地方的棉农放弃种棉。新疆区政府也已意识到新疆棉花面临的窘境,目前仍在向中央争取补贴。但国家既已给新疆棉花断奶,重新恢复补贴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