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出打破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的垄断
上半年国内棉纺织业的亏损面超过28%,更有逾40%的国有企业亏损。有关专家提出,现行的棉花购销管理办 法,形成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对棉花的垄断,使棉花很难按市场价格销售给纺织企业。高棉价几乎决定了棉纺企业的亏损,而棉农也未从中得到更多的收入。 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按照400元/担(相当于8000元/吨)的价格收购棉花,加上轧花加工成本、银行贷款利息以及利润在内,棉花也就是9600元(其中还未计算棉籽等副产品带来的利润)。而上半年的棉价要高出二三千元,很显然棉农是得不到这部分利益的,而纺织企业又无力负担(今年国际棉价一路下跌,带动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探底,国内的企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争取),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棉价不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虽然早在1999 年9月国家就允许经资格认定的纺织企业直接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但实际上只有棉麻企业才能利用政策性贷款收购经营棉花,而银行为保证按期收回贷款,要求棉麻企业必须顺价销售,当棉花市场供大于求,国际棉价低于国内时,仍不能随行就市。而棉纺企业只能从商业银行贷款,利息高、风险大,很多企业甚至得不到贷款,根本无法与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竞争。 棉纺企业压锭调整产业结构是增强竞争力所必需的,但如果不能解决棉花流通体制中的垄断问题,就不可能有市场决定的价格。为此业内专家提出了大胆的改革设想: --探索企业(首先是用棉量大的企业)利用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的办法,使轧花厂成为独立的棉花加工实体,与供销社(棉麻公司)脱钩,纺棉企业才与棉麻公司形成公平竞争,减少中间环节,使棉价更趋合理。 --纺织企业选择几家最基础轧花厂,投资入股,根据企业与轧花厂签订的合作协议供应棉花。轧花厂控制足够的棉花资源,再与企业通过经济协作、利益分享,组合为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链。 --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增加棉花期货品种。以商品实际价值的5-10%的作为保证金,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合约进行买卖。使用期货交易的方式既可以解决目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企业资金的大量占用,又可以规避价格波动给棉纺企业带来的风险。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