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大国缘何还得大量进口棉花
国务院最近公布施行的《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为一直被棉花执法依据不足所困扰的国家质检机关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我国虽是棉花的生产大国,但质量却无优势可言。进入流通后,由于人为的错误行为,往往造成棉花质量的下降甚至根本性的破坏。目前我国棉花中混杂异性纤维问题突出,不仅严重影响棉纺、针织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使棉纱制品质量下降,屡遭国内外企业的索赔或退货,给棉纺企业造成巨额损失。以至于我国这样一个棉花生产大国,还不得不大量进口棉花,这也是我国棉花资源优势长期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工作,但是过去的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监督执法的需要,这就造成了棉花质量监督的法律依据和执法主体资格在棉花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一再受到行政相对人的质疑,甚至是对抗,极大地影响了棉花质量监督的权威性,导致了棉花质量监督管理力度的严重下降。 为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国务院今年在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作出“一放、二分、三加强”重大决策的同时,颁布实施了《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从改革的需要看,棉花在我国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产品,也是市场开放最晚的农产品之一。长期的垄断经营体制已暴露出许多弊端。市场经营主体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缺乏。“条例”中所确定的棉花质量义务,为每一个棉花经营者提出了棉花质量信誉的基本标准,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基本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棉花市场开放势在必行。“条例”的出台和有效的实施,也必将促成我国棉花资源的产量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棉花市场的形成,增强我国棉花及棉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