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取消对华纺织品配额 国内纺织企业应理性应对
近日,欧盟委员会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不再延长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配额,10种输欧纺织品将不再受配额限制。然而业内专家认为,配额贸易壁垒被打破并不意味着输欧纺织品完全“自由化”,国内纺织企业不可因此盲目乐观,应理性应对,继续积极调整出口结构。 取消原因不简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要从两方面看待配额取消:一方面中欧纺织品贸易回归到一体化轨道上,使我国纺织品能够在欧盟市场上享受一体化的待遇,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我国纺织企业必须要冷静、理性对待,绝不能因此头脑发热,以致重演2005年的混乱局面。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欧盟的决定兑现了此前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22届中欧混委会上达成的共识,有利于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梅新育同时指出,尽管2008年之后欧盟不会采取配额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但中国纺织服装业也需要警惕诸如技术性贸易措施等举措。 其他保护手段威力甚于配额 据悉,欧盟计划联合监控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并称这是避免出现新的贸易紧张局面的关键。新机制将与欧盟的进口许可监控并行,以在2008年1月1日后尽早发现纺织品进口大增的趋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认为,欧盟目前在政策上有追随美国的倾向,美国对华纺织品设限是到2008年底结束,估计欧盟在对华纺织品设限问题上也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即使2008年不再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但也会采取反倾销等其他贸易保护措施。 根据中国入世协议,在2012年前可以适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一旦世贸组织成员认为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对其国内市场造成扰乱,就可提请采取特保措施进行限制。除特保措施外,其他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反倾销措施、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配额限制大得多。 历史上,欧盟国家还曾采用过技术性贸易措施抵制过中国纺织品的输入。如1994年4月1日,德国正式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随后,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也相继禁止使用20余种偶氮染料,使我国正在使用偶氮染料的100多种纺织品对欧出口中断。 别把出口当成惟一途径 短短1年的配额保护并未改变欧盟纺织业夕阳产业的尴尬地位,随着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到期,我国纺织品将不可避免地再次进入贸易摩擦高峰期。 面对并不轻松的贸易环境,孙淮滨呼吁国内纺织企业在配额取消后要慎重把握出口节奏,调整出口结构,“重要的是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重视科技和品牌的贡献,要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升级方式的转变。” 业内专家建议,政府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对企业进行引导和管理,规范进出口贸易;而企业方面不要一味追求低价,“授人以柄”,导致其他贸易保护措施的出现。政府和企业要同心协力,创造健康、自由的贸易秩序和产业秩序,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健康发展。 孙淮滨同时建议,我国虽然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但在新形势下,纺织服装企业也要看到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要意识到纺织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在国内市场,企业要积极“布局”国内市场,不要把出口当成惟一的销售途径。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