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瓜州县新堡村的棉田里机声隆隆,大型采棉机往来穿梭,在连片的棉株间一次性完成采摘、清花、压缩、集棉等多道工序,随后将一个个重达2吨的黄色棉包稳稳卸下。村民陈具平站在田埂边,望着采棉机身后铺展的“银带”,他笑着说:“前几年这地盐碱严重,苗都长不旺。今年政府实施盐碱耕地改良项目,肥料、机械和技术全跟上了,你看这棉花结得多密实。”
作为2008年从九甸峡库区搬迁而来的移民村,新堡村3400亩耕地曾因重度盐碱化长期撂荒。而随着2025年瓜州县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项目的落地,这片“板结地”焕然一新:排碱渠纵横交错,功能性肥料与土壤调理剂随机械深翻入土,技术员全程指导耐盐碱棉花品种落地生根。棉田里,棉株齐腰高,棉桃缀满枝头。陈具平轻轻拨开棉株底部,藏在叶间的棉桃悄然绽开,雪白的棉絮透出丰收的暖意。他掐指一算,语气里满是期待:“往年亩产不到400公斤,看今年这长势,有望突破500公斤。”
今年以来,瓜州县在3个乡镇4个村统筹推进10716亩盐碱地治理工作。针对不同盐碱化程度的地块,当地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了耐盐品种筛选、调理剂应用等13项试验。在重度盐碱耕地治理方面,累计完成改良1049亩,其中广至藏族乡新堡村就占938亩。通过“排碱渠+生物菌肥+耐盐品种”的系统治理模式,该区域重度盐碱地的耕层含盐量下降40%,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农作物出苗率显著提高。
经过技术改良,项目区盐碱耕地的生产效益明显提升:粮食作物平均增产5%,经济作物增产超10%。这1万多亩改良土地,预计可为4个村的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新堡村党支部书记陈兴林感慨道:“政府真是把我们的心事当成大事办。如今土地肥了,全村3400亩改良地迎来好收成,群众的满意度比产量涨得还快。”
从泛白的盐碱滩到丰产的希望田,科技赋能的改良工程不仅唤醒沉睡的土地,更筑牢农民增收的根基。此刻的新堡村,田间的欢笑声与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盐碱地变身“金土地”的丰收乐章。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C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